English

社区书店能够提供多少机遇

1998-09-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最近,社区经济因为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下岗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备受关注。8月17日《光明日报》刊载《5000元能干点啥?》一文,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出了几个主意,其中一个就是开书摊、书亭或书店。广开门路为下岗职工献计献策是好事,但是卖书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

方庄小区居民孙佑国认为社区图书市场大有潜力。以芳星园三区为例,这里有9800多居民,其中20%到30%是演艺界人士及大款,文化层次较高,图书需求量大。以每年人均购书5册、平均每册书20元计,市场容量为98万元码洋;如果利润率为10%,则可赚近10万元,还可能会有区外顾客;即使有半数的人到外面买书,市场仍相当可观。据他介绍,三区有三个书店,创办者为老知青、下岗职工,已有三四年了。

北京海淀区图书城书店密集,具有强大的供书能力,可以满足大量的图书需求,但这并不影响到社区书店的存在。在双榆树一条几百米的小街上,就有两个小书店。它们背靠居民区,面对着小路,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服务过路行人。它们主要经销婚恋家庭、消闲娱乐、生活消费方面的杂志和书籍。一个手提“大哥大”的男子路过“双文书店”时就顺便买了《中国人的特性》和《我看中国佬》两本书。

社区书店的明显特征在于立足社区,就近服务读者,正如一则广告所说的:“服务社区,服务到您家”。与大型综合书店相比,社区书店有何优势呢?

首先是针对性强,方便居民购书。社区的人口构成层次较多,社区书店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发展自己的特色。方庄小区芳星园三区中有不少离退休人员,他们出门不太方便,不愿意到老远的地方去买书。这些人买的主要是生活用书,如养花、书法等。社区书店就在生活区内,他们可以在茶余饭后顺便逛逛书店,还可以随时捕捉图书信息,别有一番享受。社区书店还可送书上门。有一次孙佑国想买《文化苦旅》,书店没有存货,就让他留下电话,说到书后送书上门或电话通知他来取书。

其次,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大书店得为人员和设备付出较高代价;读者不固定,图书品种还得多,国家规定的常销书必须有。社区书店因陋就简,见缝插针,不用多少人力,没有空调等服务的开支,成本低,又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双文书店”的老板家住楼房的一层,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靠街屋子,在退休后的两年前,也就是书业的黄金时代,利用它开了这家书店。

此外,书店易于和社区读者建立长期的密切联系。读者一来二去,就成了书店的常客。因为社区书店跟邮递员比较熟,有的读者干脆就通过书店订购杂志。记者在“雪地书屋”的时候,一青年女子像老朋友似的跟店主打招呼,并径直走进店内,买下了最新一期的女性杂志《希望》。因为处于社区,书店很快就带起了一个圈子,无论买书的不买书的,常有一些人在店里店外聊天、玩乐,给社区营造了温馨的人情氛围。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放宽政策来增加社区书店,以解决下岗问题呢?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发行处的周先生说,政府对有利于解决下岗问题的,都会认真考虑,例如《晨报》的发行就吸纳了1500多名下岗人员。但是出版局并不希望更多的人流入图书销售行业,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北京的图书市场已经饱和,书市的形势比较严峻,书店系统本身也面临下岗的问题;其二,图书行业也有它的特殊性,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现在书市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卖书的鱼龙混杂,如果书店泛滥会加大管理的难度。

社区书店也有先天不足之处,主要是规模小,图书品种太少,服务不够全面。比如没有桌椅供读者休息,一般不欢迎读者到书店阅览,有时候谁翻看久了,店里的工作人员还会毫不客气地轰人。当前经济处于低谷、书市低迷也给社区书店的前景投下了阴影。据调查,中国人均购书1985年是6.5册,1997年降至5册,今年会更少。双文书店的老板说,现在书业不景气,书店生意难做,他这个店每天才卖出200多元的书,除去10元的管理费,每天才挣30块钱,房子还是自家的,还没算钱呢。一年以前可不是这样。他说话时一脸的无奈:“这年头卖书,不挣钱。”

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板龚东明说,社区图书需求量不多,而形形色色的流动地摊书已拉走了大量读者;如今许多公司已经退出了整个书业,更别提办书店了。

北京市海淀区是有名的高教区、文化区,图书市场容量大,是否可以吸纳更多的下岗人员呢?是否有人到书业中实现了再就业?区政府劳动服务部门的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

国林风营业部主任杨明书认为,社区书店大有可为,到社区去办书店是个“基本常识”,他们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但现在还没有办社区书店的计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